近日,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教师与干部培训学院全程策划实施的2025 年成都市第四届工作室异地高端研修项目,分两批在上海圆满落幕。来自成都市的 98位名师和名校(园)长工作室领衔人,通过为期7天的沉浸式研修,在理论浸润、实践探索与智慧碰撞中夯实专业根基,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东北师范大学依托“双一流” 建设学科优势与 70 余年教师教育深厚积淀,以“精准化设计、专业化实施、精细化服务” 的研修体系,全程彰显专业水准,赢得参训学员高度认可。
开班仪式启新程,校地协同凝聚共识
两批研修均以高标准开班仪式拉开帷幕,校地双方领导线上线下联动,紧扣“赋能教育领军人才” 核心主题,既有校地领导的高位引领,也有研修方案的细致解读,更有学员心声的真诚表达,为后续研修工作营造了严肃而热烈的氛围,让学员明确 “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激发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锚定需求精准施策,构建“五维一体” 研修体系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与干部培训学院在项目筹备阶段,深入调研成都市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与工作室建设痛点,围绕“政治引领力、团队领导力、学术转化力、辐射影响力” 四大核心目标,创新设计 “理论引领、政策解码、专业精进、团队建设、数字赋能” 五大模块课程体系,形成 “政策解读 — 技能实训 — 案例分析 — 实地观摩 — 成果转化” 的闭环培养路径。
“专业精进” 模块聚焦课题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技巧与跨学科教学设计,由中南民族大学孔凡哲教授、南京江宁高级中学李彰有等专家手把手指导,帮助学员掌握教育科研核心技能;“团队治理” 课程则以任务驱动形式,教授工作室三年规划制定、成员成长路径设计等实用方法,破解跨校协同难题;“数字赋能” 模块更是紧跟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团队现场演示 AI 备课助手部署、课堂数据诊断等操作,让学员亲身感受技术赋能教学的实践路径。
汇聚顶尖师资力量,打造“高校 + 一线” 双导师团队
为确保研修质量,东北师范大学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组建了一支涵盖高校学术专家、教育科研骨干、一线特级教师的“双导师” 队伍。学术导师中,既有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孔凡哲、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黎加厚等深耕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权威学者,也有华东师范大学李世佳副教授等专注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的专业人才;实践导师则汇聚了上海市特级教师关景双、曹刚,东北师大附中首席教师郝淑霞等具有丰富工作室运营经验的一线名师,形成 “理论指引 + 实践示范” 的立体指导模式。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曹刚以“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设计” 为主题,结合自身主持的 10 余个跨区域教研项目案例,拆解 “问题选题 — 方案设计 — 成果转化” 全流程。
东北师大附中首席教师郝淑霞分享“名师工作室品牌建设” 经验时,提出的 “三维影响力模型”(校内辐射 — 区域带动 — 全国交流),引发学员热烈讨论。多位学员表示,“高校专家的理论高度与一线名师的实践深度相结合,让研修内容既有‘顶天’的视野,又有‘立地’的可操作性,以往在工作室运营中遇到的困惑,都能在这里找到具体的解决思路。”
创新研修形式载体,实现“理论 + 实践” 深度融合
为打破传统培训“单向灌输” 模式,东北师范大学设计了 “专题讲座 + 案例教学 + 实地观摩 + 分组研讨 + 成果汇报” 的多元化研修形式,让学员在 “学、思、行、悟” 中提升能力。
研修期间,学员先后走进上海市青浦区徐泾初级中学、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上海浦东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等优质教育单位,开展沉浸式学习。在徐泾初级中学,学员实地考察“分层教育模式” 与家长学校建设,详细了解该校如何通过 “校园足球特色” 与 “汉字书写教育”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在浦东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学员体验自动驾驶、仿生机器人、AIGC 等前沿技术的教育应用,直观感受 “数字赋能教育” 的未来图景。
校地协同共促发展,续写教育合作新篇章
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始终以“服务基础教育” 为使命。此次承办成都市工作室异地高端研修项目,是学校深化“U-G-S(大学 — 政府 — 中小学)教师教育创新模式” 的又一实践探索,不仅为成都市培养了一批具备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能力的工作室领衔人,更搭建了校地教育资源共享、经验互鉴的合作平台。研修期间,东北师范大学教师与干部培训学院还组织学员与上海本地优质学校、工作室建立联系,为后续跨区域教育交流埋下伏笔。
此次研修的成功举办,既是东北师范大学发挥“双一流” 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教育战略的具体体现,也为学校持续优化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服务区域教育发展能力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东北师范大学将继续聚焦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整合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为培养更多新时代教育领军人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 “东师力量”。
初审:李永旭
复审:赵子雯
终审:张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