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聚焦五育融合深耕劳动教育—— 龙南市中小学劳动学科整校推进国培项目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5-11-17 浏览量:

由东北师范大学教师与干部培训学院承办的江西省国培项目——龙南市中小学劳动学科整校推进培训(试点县)顺利收官。本次培训以“理论筑基、实践赋能、文化浸润、成果落地”为核心,于10月13日至27日在井冈山集中开展,涵盖政策解读、专题授课、现场教学、实践实训、研讨共创等多元形式,全体学员全勤参与、深度投入,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成效显著。

一、培训全景:双联动,构建劳动教育“全维度学习链”

本次培训打破“理论+实践”的单一模式,以“政策认知-文化浸润-技能实操-校本转化”为逻辑主线,逐级实现学习目标的递进

(一)夯基铸魂,锚定劳动教育的“方向与方法”

1.政策与理论筑基

培训开篇以《中小学劳动教育意义的有效建构》《劳动课,该怎么上?》等专题讲座为核心,邀请专家解读劳动教育的政策背景与学校实施的“有效样态”;同步开展《江西省劳动课程指导手册》专题解读,帮助学员精准把握地方课程的实施要求,解决了“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核心困惑。

undefined

2.红色文化与劳动实践融合

依托井冈山红色资源,培训设计“双现场教学”环节: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通过“瞻仰革命先烈、研习革命文物”的现场教学,理解“劳动精神是红色精神的重要底色”;深入井冈山茶厂开展“茶叶全过程劳动体验”,在采茶、制茶的实操中,体会“一片绿叶中的红色传承”,实现了“以劳育德”的沉浸式渗透。

3. 成果共创与规划

围绕“劳动课程各学段有效衔接”“校本劳动任务群设计”开展主题研讨,每组学员结合本校学情,形成了《劳动课程学段衔接方案》《校本劳动任务清单》等初步成果;同时完成个人学习评估与再学习计划,为后续实践明确了方向。

(二)实践赋能,掌握劳动教育的“技能与资源”

聚焦“实操技能+资源开发”,以实践实训为核心,联动地方基地、非遗项目,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1.劳动生产技能实训

学员深入龙农林石斛基地,学习石斛的生长习性、药用价值与培育技术;前往关西围北区梅花鹿养殖场,了解动物养殖的劳动流程与生态价值,掌握了“生产性劳动”的实操方法,为建设校园劳动基地积累了技术经验。

2.非遗文化劳动传承

围绕客家非遗文化,开展系列实操在关西新围学习客家织带、客家纸伞的手工制作;在基山山药香谷学习香包制作技艺;在栗园围掌握客家扎染技法;在世界客家非遗馆体验漆扇、擂茶制作——通过“学技艺、悟文化”,学员掌握了将“非遗劳动”转化为校本课程的路径。

3.复盘与成果凝练

每日实训后开展“学习成果分析会”,学员梳理实训中的课程转化点;结合学校实训基地观摩,形成《校本劳动实训基地建设建议》,为后续学校劳动教育的落地提供了资源支撑。

二、培训成效:三维提升,实现“理念-技能-成果”的同步进阶

本次培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能力的生长与资源的沉淀,主要成效体现在三个维度

1.理念认知从“模糊”到“系统”

学员从最初“劳动教育是‘体力劳动’”的片面认知,升级为对“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载体’”的系统理解,明确了“课标-课堂-评价-基地”的全链条实施逻辑,掌握了“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分类设计方法。

2.实践技能从“空白”到“多元”

学员既掌握了劳动课程的设计、评价方法,也具备了石斛培育、非遗技艺等实操能力,同时学会了“红色文化+劳动实践”“非遗文化+劳动课程”的融合设计技巧,为开发特色劳动课程储备了技能。

此次国培是劳动教育理念的“充电”,更是实践能力的“赋能”。全体学员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展现了新时代教师的专业素养。学员们返岗以后,会以本次培训为起点,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融入校园,培育出更多热爱劳动、勤于实践的时代新人。


初审:李永旭

复审:赵子雯

终审:张守伟